「台灣人物誌」資料庫的蒐羅範圍,以日治時代的人物為主,目前已蒐集超過二萬筆的資料,其中五千筆完成製作上線,其餘在西元二○○二年底以前亦將全數完成。未來將繼續蒐集資料,並擴大涵蓋的時代範圍,將清代及戰後的人物資料也一併納入。人物以台灣地區(含澎湖)為範疇,沒有種族及性別的差異。因為以日治時代為主,因此日本籍的人物很多,至少超過一半以上。



針對每一筆人物略傳的內容,本資料庫訂定七種欄位,有效描述該筆原始資料。這項工作由本資料庫之編輯群完成,除了有提綱挈領的功效外,也增強了資料庫的檢索、交互參照等功能。這七種欄位包括:



除了姓名之外,亦包含「字」、「號」等一切別稱。



主要以曾經擔任的職務為主,包含任職機關行號名稱,以及所擔任之職稱。此外,官階、軍階、勳等及其他榮譽等,亦歸入本欄位,與職稱不另行區隔。



不特定為最高學歷,只要曾經就讀的學校全數列舉。此數所謂之學校,不受單一學制之限定。除了現代一般學校之外,亦包括未立案之補習學校、私塾、職場特設之訓練所,甚至清代之府、縣儒學等。



相對於現居地,不特定區分「本籍」、「籍貫」、「祖籍」、「郡望」等,一概列舉。部分日籍人士尚有封建藩地之所屬,也視為「本籍」的一種。此外,「出生地」亦歸入此類。



專指該筆資料發行當時,此人之地址。除了居所地址外,亦包括所經營商號之地址。居所不只一處者,所
有地址一概列舉。



即出生年月日。紀元方式依據原始資料抄錄。



該筆資料之出處,包含書籍名稱及頁數。連續刊物並註明版次、卷期。使用者可據以考核該資料之製作年代、信用程度等。

以上七種欄位,皆擷取自原始材料。原則上以照錄原文為原則,但對於明顯之印刷、排版錯誤則逕行更正。此外,原始材料為行文之流暢,或者為節省空間,經常採用簡稱及略語。

對於此類簡稱和略語,其指涉明確者,在欄位中盡量改為全稱或一般通稱,以加強檢索之效能。關於錯誤更正以及簡稱復繁,容或涉及主觀判斷;但因為原始影像俱在,使用者大可逕行參照。

最後,使用者瀏覽檢索結果時,可以選擇「詳目」及「簡目」等兩種方式。

如選擇「詳目」,以上七種欄位全部列舉。如選擇「簡目」,則只顯示「姓名」、「本籍」、「住址」三種欄位。

不論選擇何種瀏覽方式,皆能直接連結原始影像。




本資料庫收羅範圍廣泛,主要包括以下五種:



「人士鑑」類的書籍,類似西洋流行的「WHO'S WHO」,收錄當代各界名流的略傳,多半以「某某人士鑑」為名。為了反映各界名流最新的異動情形,因此這類書籍通常每隔幾年就會更新一次。例如台灣新民報社出版的《台灣人士鑑》,前後就有「一週年紀念刊」、「五週年紀念刊」和「十週年紀念刊」等三個版本。書名雖然一樣,但內容卻完全不同。事實上,這類書籍反而有點兒像「期刊」,各版之間應視為不同書籍。然而,由於書名及版權頁上未能清楚反映內容的差異,致使圖書館在典藏時,往往把不同版次都視為同一本書,只典藏其中一本;或者明明有幾個不同的版次,卻將他們視為複本下架或淘汰。
「人士鑑」在內容上,重視新聞時效,重視人物當時的身份、職位,過去的經歷、事蹟則相對簡略。其次,所有人物的介紹篇幅大都相等,「大人物」略傳失之簡略,反之「小人物」則仍有一定篇幅的介紹。



此類書籍在圖書館中,通常被歸類於一般書籍「傳記類」,而非置於參考區供讀者檢索。在日治時代,這類書籍的作者大都是記者,發行者則通常為報社或通訊社。書中的人物略傳,大多都是記者採訪所得,以報導式的體裁撰寫,內容不乏人物批評,和客觀冷峻的「人士鑑」風格迥異。在篇幅上,作者熟悉的人物動輒數千言,不熟的人物卻僅寥寥數語,和「人士鑑」人人豐瘠相當的原則亦成對比。



日本時代台灣有許多「地方大觀」類的書籍,有涵蓋全島的,如《台灣大觀》、《躍進台灣大觀》等;也有以特定地方為範疇的,如《新竹大觀》等。這些「大觀」類的書籍,內容多半為各地風土、產業之介紹,間雜各地知名人物之略傳。在版面的處理上,人物略傳大多沒有被集中在特定篇章,而是以文字框的形式穿插在頁面中。這些書幾乎都沒有另外製作人物索引,對於以蒐尋人物為目的的讀者來說,只能逐頁翻檢,查索非常困難。



此類書籍條列每個人的學歷和經歷,通常按照時間序列編排,鉅細靡遺,如《台灣實業家名鑑》等。



不只書籍中有人物資料,許多期刊和雜誌中也都穿插人物風華、人物短評等內容。尤其是具有同業間聯誼性質的期刊,介紹人物的內容更多。此外,即使是一般性的大眾刊物,如《新台灣》等,偶爾也會發行人物介紹的專刊。和書籍相比,期刊雜誌中的人物資料更加零散,蒐羅更加不易。


目前關於台灣歷史人物的資料,還沒有便利的檢閱方法。受限於資料的零散、內容類別相斥,加上流通不便,光是蒐集資料就很困難。就算找到資料,面對龐雜瑣碎的內容,找起人來有如大海撈針。唯有充分的收集資料,建置資料庫,並透過強力的搜索引擎來檢索,才能事半功倍。本資料庫針對這些問題,提供了一個完整而有效率的解決之道。

一、 解決資料零散,收集不易的困難

人物資料散見於各類書籍,光是從書名並沒有辦法判斷是否含有人物資料等內容。讀者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和資料捉迷藏,非常沒有效率。本資料庫目前已蒐羅超過五千筆的人物資料,未來一年之內將增加到二萬筆。由資料庫的編輯們花一次功夫蒐集就好,節省使用者的時間,以免浪費在作重複的事情上。

二 、解決傳略與學經歷難以兩全的遺憾

人物略傳重於描寫個人的成就、家庭,甚至人格特質。好的傳記讀起來生動有趣,如親炙其人。如果傳記中一一列舉學經歷,就會變成流水帳,讀之索然無味。因此,傳記中通常只穿插重要的學經歷。反之,經歷傳則多半採取條列的方式,依照時間順序列舉所有的學歷和經歷,哪年哪月發生什麼事情,都清清楚楚。經歷傳調理明晰,但讀之索然無味,而且無法凸顯個人風格。通常「人士鑑」或「月旦評」類的書籍長於傳略,「經歷傳」類的書籍則詳於學經歷,往往顧此失彼,不能兩全。本資料庫則全盤蒐錄,一次檢索,兩者兼得。

三、 解決人士鑑版本眾多,難以比對的困擾

人士鑑發行當初,重視的是最新資訊,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。每次改版的幅度不一,有時只做些微的修正,有時則大幅更動,甚至連版面和編排方式都改頭換面。各圖書館典藏的版本不一,通常一館頂多一個版本。因為書名相同,讀者不易察覺其為連續刊物,各版內容不盡相同。本資料在可能的範圍內,盡量收集各種版本,經過打散重組,省卻核對版本差異的擾人功夫。

四 、小人物也能留名

大人物常有傳記,以整本書的篇幅介紹他的生平。少數幾個大人物的事蹟反覆地被稱頌,千萬個小人物卻隨年月湮沒。事實上,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不是所有的人都對那幾位大人物有興趣。對一個孫子來說,祖父雖然只是個小人物,但如果能找到他的簡歷和略傳,比知道什麼偉大領袖的偉大事業還有意義。本資料庫包含四萬筆以上的資料,有大官也有小公務員,此外士、農、工、商及社會名流,甚至藝旦名妓都在蒐羅之列。

本資料根據之原始資料,均為著作財產權已經消滅之著作,依據《著作財產權法》第四十
  三條之規定,得自由據以利用。
本資料庫提供之人物簡歷,係根據原始資料,由本公司編輯群重新製作、校正而成。
本資料提供之影像畫面,係根據初始資料之版面,經本公司重新編排而成。
本資料庫符合《著作財產權法》第七條之條件,為「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具有創作性」之
  編輯著作,享有獨立之著作財產權。



指導顧問:
吳密察 教授
策劃召集:
朱小瑄
規劃製作:
李長庚
執行主編:
黃智偉
系統技術:
魯雲程 黃士傑
法律顧問:
蕭雄淋 律師